本書主要著重在考古學這門學科的理論方法,及手段技術等兩個領域,希望可作為認識考古學的一本入門書籍。學術研究本來是不該有「教科書」、「標準版」的概念,只因「考古學」在今日社會已經不是個陌生名詞,然而相關基礎書籍在台灣卻仍出奇的少,所以才勉強整理出版了此本概論。希望讀者在看過這些基本知識後,每個人都可以開創出自己的「考古學」。
編輯部:想請教您當初決定撰寫、出版此書的契機?
陳老師:最主要原因還是台灣社會尚缺乏一本完整介紹考古學基礎的書籍。過去我們可以從一些考古研究相關的專書、報告、論文,甚至是推廣文化資產活動的參考手冊裡看到部分的介紹,但是從未完整集結成冊,這讓一般人比較難以窺見這門學科的全貌。近年在社會中有很多考古工作在進行,相信應該有些國民也會感到興趣。因我又在學校開設「考古學概論」課程多年,於是便藉此機會把歷年的資料集結,一方面也算是盡個人從事教學工作應盡的責任。
編輯部:相較過去與華藝合作出版的考古系列專書(《淇武蘭遺址考古學研究論文集》、《山林裡的南島語族》),這次撰寫通論型教材是否對思維或書寫方式造成挑戰?
陳老師:《淇武蘭遺址考古學研究論文集》是本針對一處重要考古遺址的專門性研究;《山林裡的南島語族》是談論整個台灣的考古學議題,而本書則偏向是一本基礎的教科書,內容性質較不相同。如果參照本書中所提到,考古學的領域裡包含了理論方法、手段技術與研究成果等三方面,那麼前兩本書就是研究成果,本書則是綜合介紹了要達到這種成果的理論方法與手段技術。
撰寫教科書的心態當然會稍偏保守,所以我希望讀者把它當作一種參考知識即可,而不是教條,從而限制想像、抹殺了創造力。任何學術工作都應該要隨時抱著挑戰傳統與權威的精神,所以我才在書背封底說「希望每個人都可以開創出自己的考古學」。
編輯部:以教育的角度而言,您認為目前台灣在培育新世代考古學者的訓練上最大的瓶頸是什麼?您期望《考古學概論》能在教學上扮演什麼樣的角色?或啟發學生哪些面向?
陳老師:因為自然科學進步迅速的關係,現代所見的考古學研究非常重視利用各種新科技,希望從所謂更科學的角度,提出純然客觀的資料來一舉解決問題。然而考古學的研究對象是人與文化,只要涉及這個議題,常常便無法只從自然科學的數據來解決問題。
所以本書中一再強調,自然科技提供了我們更多可能去獲得資料與線索,而最後的關鍵與解釋仍然要回到人文社會學科,這也是考古學最與眾不同的特質。一方面我們積極接受新科技,另一方面不忘回歸探討人與文化的本質,希望它在迅速向前邁進之同時,不至迷失方向。因此,對學科性質的某種基礎體認還是必要的,我想這是本書的目的。
編輯部:如果展望未來十年、甚至二十年,您認為台灣考古學最可能面臨的轉變或新挑戰是什麼?
陳老師:考古學是從田野的發掘、遺物分析,到資料解釋的一門學科,目的是了解人與文化的各種現象與歷程。限於學科性質(如地下埋藏物的殘缺),最終也許無法獲得一種非常細微如歷史事件性般的解答,不過相對有足夠的高度去看清人與文化的發展全貌。例如,我們可以觀察從遠古到今日人類一路走來的過程,比較簡單、複雜甚至文明社會的成與敗,這點是其他學科比較難達到之處。
人類與文化的演化是很難回頭的道路,但卻是允許選擇的。所以作為一位考古學者除了描述、解釋許多為人不知、深埋於地下的考古發現外,也應該思考它對我們社會提供的意義是什麼?如何利用千萬年以來的經驗讓未來社會選擇朝往正確的途徑。因此在考古學的知識體系中,身為一位考古學者同時也是一位思想家,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且值得努力的方向。
自序
第一篇 考古學的理論與方法
第一章 考古學的學術領域
第二章 考古學的發展史
第三章 考古學的資料
第四章 考古調查與發掘
第五章 基本研究方法 1:層位學與類型學
第六章 基本研究方法 2:分類與統計
第七章 基本研究方法 3:從器物、資料到人與文化
第二篇 考古學與我們的社會
第八章 考古研究的社會意義
第九章 遺物、遺址與社會
第十章 考古遺址的法律
第十一章 遺址保存的問題與對策
第十二章 遺址所有權與考古工作倫理
第十三章 口傳、神話、民族史與考古學
後記
引用書目
聯絡人:蕭杰如小姐
Tel : (+866-2) 2926 6006 #6218
FAX (+866-2) 2926 6016
地址 : 234 新北市永和區成功路一段80號18樓
Email: [email protected]